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 安徽会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12-21 20: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安徽会馆是北京最著名的会馆之一,素有“京城第一会馆”的美称。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会馆古建筑。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西侧后孙公园胡同南侧。前身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别墅。清同治十年(1871年)李鸿章兄弟为扩充淮军势力在此建安徽会馆,占地9000平方米,有左中右三路套院,每路有五套四合院,附设花园。有文聚堂、思敬堂、藤闲书屋、戏楼、神楼等。戏楼小巧玲珑,三面有楼,围以朱漆栏杆,至今保存完好。安徽会馆旧址在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3号、25号和27号。由李鸿章兄弟于同治十年(1871)建造。馆址孙公园原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别墅故址。有三大套院、清式戏楼,还有思敬堂、藤闲吟屋、龙光燕誉堂等。馆北有园。会馆内亭馆廊树俱备,屋数百间,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会馆历史

清康熙年间,洪创作的<长生殿>曾在这里的大戏楼演出。继孙承泽之后,清代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居住,如乾隆朝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刑部员外郎孙星衍、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红楼梦》而闻名的刘位坦等。

同治八年(1869)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建安徽会馆,同治十年落成。与其他省籍会馆不同,安徽会馆只接待在职的州、县级官员和副参将以上的实权人物。

光绪二十四年(1898),这里曾是康有为等维新党人的活动场所。光绪二十六年会馆为八国联军所占,设德军司令部于此,附近房屋遭焚毁。会馆占地面积约9 000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庭院,每路皆为四进。大门位于中路前端,面阔5间。正房文聚堂内悬挂书有皖籍中试者姓名的匾额。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历代名臣的神楼。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系旧京四大会馆戏楼之一。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等建筑。西路为接待用房。北部原有花园,面积1 300余平方米,有假山、亭阁、池塘和小桥等,现仅存一座碧玲珑馆,李鸿章曾在此接待过朝鲜使臣。会馆建筑除花园已无存外,基本格局保持尚好。

1984年5月会馆戏楼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对戏楼等主体部分进行了修缮。

2006年05月25日,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特色

北京安徽会馆建成后,楼台亭阁、雕梁画栋无不显出富丽堂皇、气宇轩昂之势,在京城会馆中堪称一绝。整个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各路皆为四进共九个套院。各路庭院间以夹道相隔。会馆最北部为一座大花园,花园中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中路为聚会、议事、祭祀的场所。主体建筑为文聚堂和戏楼。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东夹道设习射的箭亭。西路为接待居住用房,是北京城区罕有的园林式建筑,馆内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与南方苏杭一带的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建筑上独具特色。

在北京安徽会馆的建筑中,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据记载,安徽会馆戏楼南北向,戏台在南面,后接扮戏房,其余三面为楼座。建筑采取双卷勾连之悬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展出三米重檐,形似歇山。北京安徽会馆的戏楼与正乙祠、湖广会馆、阳平会馆的戏楼被合称为“四大戏楼”,蜚声京城。清末徽班进京,三庆、四喜等四大徽班在京都立足,曾借助北京安徽会馆。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徽班三庆班及名角程长庚、刘赶三等常在此演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也曾在此登台献艺。

历史活动

北京的会馆大多是各省为解决应试举子在京食宿问题而建的“试馆”,还有一些是各省工商业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协调工商业务,或相互联络感情,或应付同行竞争,或排除异己等原因,为经常集会、议事方便而建的“行馆”。北京安徽会馆建成后的用途却与京城其他会馆不尽相同,它既不是“试馆”,也不是“行馆”,而是专供安徽籍的淮军将领、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这在北京会馆中是颇具特色的。据称,李鸿章等曾在此频繁集会,并接待外国使臣,北京安徽会馆又成为安徽籍京官在京活动的重要政治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安徽会馆还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息息相关。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不达之后,就“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陈炽以为“办事有先后,当以报先通其耳目,而后可举会。”于是在设会之初,先行办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安徽会馆内还创立了早期组织———强学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当时众多维新派的仁人志士云集于北京安徽会馆内集会演讲,共商国事,北京安徽会馆也就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北京安徽会馆被德国侵略军占领,德军在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7年日军侵华,北京安徽会馆又落入日寇之手。其后会馆主要建筑又毁于失火。如今会馆现存建筑大部分改为民居,仅戏楼仍保存完好。

会馆溯源

安徽会馆,位于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路北,门牌三号、二十五号、二十七号。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捐款集资,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开始修建。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会馆落成,耗银33350两,洋钱318元。

此后,又分别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进行两次扩建。建成后的安徽会馆占地9000多平方米,共有219间半馆舍,其规模居在京会馆之首。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失火,安徽会馆大部分馆舍均毁于火中,于同年八月重修。重修后的安徽会馆规模较之以前更为宏大。

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

1984年,安徽会馆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宣武区政府出资对会馆戏台进行修缮。2006年6月安徽会馆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除戏台外的会馆馆舍仍为民居。

会馆还原

精致瓦楞 大杂院间现玄机

从琉璃厂南面钻进后孙公园胡同,两辆车宽的巷子两边全是大杂院,穿着睡裤、裹着大衣的妇女匆匆奔向公共厕所。猛一看,很容易把它当作城南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然而,若是将视线再抬高45度,将目光聚集在墙头瓦楞之间,便可发觉这巷子似乎“暗藏玄机”。

站在胡同东口,仰头便能看见几处院落的院门或房脊两端翘起的“蝎子尾”及挂花“平草”。顺着胡同一直向西,沿途屡有惊喜从墙头瓦楞间“冒”出,精致的镂刻和繁复的花纹图饰为这硬邦邦的建筑平添了几分柔美和细腻。

虽然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但整条胡同自东而西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

连环套院 三进院落通达各屋

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会馆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东院第一进为“奎光阁”,供奉魁星神像;第二进为“思敬堂”,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龙光燕誉”,共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最后设有厨房。西院则为三进院,每进院落均为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蜿蜒曲折 贯穿走道犹如迷宫

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蹲着两只已遭毁损的石狮子,这是安徽会馆的中院正门,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

原本为安徽会馆中院(正院)的25号院,如今只是一个一进的大杂院,院中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与之毗邻的27号院则是此前的会馆西院,规整的四合院亦无踪可循,同样被各家搭建的厨房、储煤间等分割得支离破碎。唯有北房泛黑并露出裂痕的梁柱和糊着白纸的木格窗户积淀着沉寂和沧桑。

27号院东面的走道就是西院夹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称为走道,只是沿着房屋走向留下的空隙,因而蜿蜒曲折,如同在一个简单的迷宫中行走,最终可通向会馆戏楼所在的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4-27 23:24 , Processed in 0.2697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